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何许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孟懿子的儿子,他是&ldo;世家公子&rdo;。
这又牵涉到什么是&ldo;世家&rdo;,古代的制度,和现代两样,尤其在春秋时代,与印度、欧洲古代又不相同。
所谓&ldo;世家&rdo;就是作官的,子子孙孙都有这个官作,不过是长子继承这个官位,即所谓的封建时代。
但是与欧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谁家不好,就被除掉。
在中国这样传下来的家庭叫&ldo;世家&rdo;,长子有继承权,第二以及第三、四、五个孩子都是另外在一边了。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是正统的世家公子。
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当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过编书的人‐‐孔子的学生们,硬要把它编在一起。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
孔子说:&ldo;父母唯其疾之忧。
&rdo;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孔子这个答复有多妙!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
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
这种心境就是&ldo;父母唯其疾之忧&rdo;。
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以孝治天下
这两段话都是大问题,现在我们转回来谈第一点。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
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一系列的总书叫十三经。
《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起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宋以后的论调:&ldo;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rdo;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
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
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这大有问题。
关于忠字有一点,是古人讲的:&ldo;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
&rdo;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等于西门町太保打架,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假如给他五分钟时间去想想看该不该死,这就要考虑了,&ldo;从容&rdo;‐‐慢慢的来,看他愿不愿意死,这就很难说了。
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
因此,孔子答复孟懿子的话不同,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较含蓄,只说:&ldo;不要违背&rdo;,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他知道这样的答复孟懿子也不一定懂,这种说法,土话名之为&ldo;歇后语&rdo;、&ldo;隐语&rdo;,像&ldo;外甥打灯笼‐‐照旧(舅)&rdo;,&ldo;瞎子吃汤团‐‐肚里有数。
&rdo;都是&ldo;歇后语&rdo;。
讲了半天,后面的意思要人猜的。
他为什么这样答复?意思是说,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从政的人,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
浴血奋战,山林归隐,胡良下山,成了故人之女的监护人,还要兼职保护一大票美女生活忙的不亦乐乎!...
那夜,为了报仇,宁姜将自己送给了商业巨擘洛寒商。一夜纵容,她要的条件是,给她婚姻。原以为,找到真正的杀父凶手,终于可以功成身退,将他还给他的白莲花了。可是这个一遍遍撕碎离婚协议书,让她天天腰腿酸软的男人是想怎样?...
绝代芳华她,倾国倾城的歌女,为人有情有义,且爱恨分明,众生皆为她倾倒,可是她却唯爱一人,即使那人只是以梦的形势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是她的哥哥,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他与她志趣相投,他在不知不觉中暗生情愫。...
重生新时代,拥有万法之书,解封书页,获得电影动漫游戏中的各种能力! 我市警备总署,在上层区铁十字大道查处的邪教案件,今日开庭审理。十七名黑巫师被判...
现代鬼手神医不小心穿越为怀了野种的弃妇?迟轻羽素手一扬,没关系!儿子自己生,儿子自己养,还要赚点大钱娶小白脸!可是谁能告诉她,自家儿子不过偷吃点丹药,怎么偷出个爹爹来了!...
某天,某王爷一本正经的说道既然嫁给本王,是不是应该把你的心交一下?谁要和你交心啊!是吗?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