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翠萍每日出门,必是扎着红红的头绳,必是挺着胸脯一路大声唱着歌曲,歌声可以从村头飘荡到村尾,全村人都可以听到。
翠萍不仅爱俏,而且嗓子很亮,这是那个时候村里人公认的。
一个扎着红头绳小辫子的女孩,肩膀上扛着锄头,一边唱歌一边从田埂上走过,她的扮相娇而俏,两只小辫如两只蝴蝶翅膀在肩膀上一翘一翘,春光在她身上多显示了几分生机;她的歌声甜而亮,尾音袅袅如一管清笛在追逐着云雀轻舞飞扬,引得地里劳作的小伙子们纷纷侧目。
那个时候的高南梁,估计也是这样默默地看着翠萍的吧。
后来翠萍便嫁给了高南梁——我的爷爷。
他们是一个村的人,是邻居。
……………………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电脑,没有LV,也没有跑车洋房,一根红色的头绳已经是最打眼的表现。
再热情奔放的女子,在以相夫教子为女儿家任务的农村,也会逐渐被逼得褪去青春的锋芒;再爱俏的姑娘,在单调而黯淡的时代年轮里,也会如明珠蒙上一层又一层微尘。
即使翠萍是一枚标准的文艺女,但遇上那个时代,毛用都没有啊。
于是翠萍嫁得很利索,很快有了我的父亲,然后是姑姑。
我爷爷高南梁是个典型的农村男人。
按照我父亲以及我大姑的性格推测,爷爷高南梁应该也是个吃得来苦却不太精明的人,脑回沟少了几个弯弯,肚子里少了些花花肠子。
跟着这样一个男人,基本上这辈子就是这么个状态了。
我想,那一段日子应该是安稳而平顺的吧。
可是……世界上总是有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直到另一个男人的出现,翠萍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可是突然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支唱戏的队伍。
于是,整个村子炸了毛一样地轰动了。
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唱的戏叫“梆子”
,也就是“无州梆子”
,这是当地民间最喜爱的戏。
我特地查了一下资料,书上是这样介绍无州梆子的:
无州梆子,是河东省无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无州梆子流行于河东中部无州、安州等地区,又名“无州讴”
。
无州梆子包括梆子与徽调两类声腔。
清中期以后,徽班流入安州一带;随后梆子腔亦流至汶上一带,并逐渐与徽调合流,同台演唱,后梆子与当地语音结合,有相当发展,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剧种遂称“无州梆子”
。
无州梆子的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乾隆末年(约1786年至1795年间),安徽徽戏班社——老阳春,循四大徽班进京的道路北上,至安州西南夏张附近的程子寨王侍郎家定居下来,开始在泰沂山区一带活动。
在此以前,起源于陕西、甘肃一代的“秦腔”
,已经河南传到鲁西南,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梆子腔”
(当地群众称为“本地梆子”
)。
粗犷高昂的鲁西南“梆子腔”
很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因而日渐兴盛。
比“徽戏”
等其他艺术形式更符合泰沂山区人民刚直侠义的性格。
“老阳春”
国税局小科员凌正道,因不够圆滑,在工作中被一直打压。一天醉酒后,他无意间撞破了副局长唐立君与县委书记夫人赵丽然的秘密,被唐局长从征税科调到办公室工作自此,他开始了真正的仕途之路,各色各样的美女也接踵而来,令人眼花缭乱!...
一个少年得遇高人传授进入社会后却并不想呼风唤雨只是慢慢的使自己成长成熟虽取得亿万财富但并没有美女如云没有种马没有修真只想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本人是第一次写小说难免出现各种错误请大家多提建议...
新书Re,骨傲天屠戮的我已发!望各位书友喜欢以下是本书介绍少女与战车同人,前作某御坂妹的综漫之旅外传某只在培养槽中诞生,没有主观意识,离开培养槽不久后就不得不遵从命令去进行必死战斗存在,在世界大战的武器都成玩具的和平世界转生了。还获得了金手指一般的战车道系统,但是惠里莎太好了,虽然不知...
别人的穿越都是到了架空大陆享一世荣华。颜落的穿越是满满的扎心。一次不够扎两次,两次不够扎三次被那个人换了三个不同的造型杀死,到后来颜落发现死的美一点都挺难的。以为事不过三,故事该结束了?跟老天爷认真你就输了颜落再一次醒来,发现故事又双叒叕回到了原点。而那个人颜落劳资这辈子不追你了行不?给条活路!楚白行,歇歇也好,这辈子换我来追你...
现在医学天才穿越成贫苦农女,爹病,继母作,奶奶又难缠,二两银子卖给病秧子冲喜,喜事变丧事,又莫名被俘到土匪窝,憋了一肚子怒火!她发誓,算计她的人,都不得善终。扩良田,开商铺,蔬菜瓜果一车车,把土匪变成状元夫。娘子,是时候该生崽了。乔如菁愕然,你不是无能吗?不能?你过来体会一下。某君邪笑。...
舒喻前半辈子基本靠忍,忍婆婆,忍前夫,忍闺蜜。后半辈子基本靠被宠。霸道总裁花样宠,黑天白夜不重样。前夫和闺蜜联合将她推下楼,被某一手遮天的大人物救活后丢失了十年记忆。她发誓不当包子,谁让她不痛快,她就加倍让谁不痛快。可是,她每夜被救命恩人绑在身边是怎么回事?...